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简称信通学院)源于著名学者黄席椿等教授领导下于1958年创建的无线电技术专业。1979年该专业所在的无线电二系调整并更名为信息与控制工程系。1994年在信息与控制工程系、电子工程系和计算机工程系3系的基础上成立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无线电专业更名为信息与通信工程系。2019年,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和软件学院合共成立“红足—世足球网电子与信息学部”,信息与通信工程系更名为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信通学院拥有的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是“985工程”及“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1982年在国内首批获得“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博士学位授予权和“通信与电子系统”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通信与电子系统”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1988年被批准为电子与通信工程博士后流动站,2000年获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通信与信息系统二级学科评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017年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学院现有教师105人,教授31人,副教授42人。具有省部级及以上人才称号的教师共18人。已经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以教授、博士为骨干,人员结构合理、具有国际影响的高水平学术梯队。
学院目前设有无线通信研究所、电磁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深地探测科学研究中心、数据智能计算与通信研究所和教学实验中心。2005年数据广播中心被国家科技部正式批准为国家数据广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1年海洋石油勘探波动信号特征分析实验室被批准为海洋石油勘探国家工程实验室中五个专业实验室之一。2014年,国家级通信与信息系统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获批成立。
信通学院的研究领域涉及下一代无线通信技术、安全通信技术、卫星通信系统、无线定位与导航、工业物联网/互联网/物联网、通信系统中的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2D/3D视觉场景感知分析、视觉特征和图像美学分析、图像/视频质量评价、新一代视频编码和通信技术、光谱/偏振成像及智能分析与解译、嵌入式图像/视频处理、微波/毫米波/太赫兹天线与器件、多天线技术、射电天文超导电子工程、体域网设备和天线、电磁超材料及应用、深空/深地数据智能信息处理、光通信、光感知、光芯片等智能光子学领域的基础及应用研究等。
近五年来,信通学院共承担和参与国家重大研发计划、国家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及重大横向合作等科研项目1300余项,科研到款逾3.2亿元。共发表学术论文130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1000余篇。共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国家级优秀教材二等奖1项,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2项,优秀奖1项。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瑞萨杯及英特尔杯等全国各类电子设计竞赛,获得各类奖项70多项,其中一等奖20余次。
依托雄厚的师资力量和强劲的科研实力,信通学院培养从本科、硕士到博士的信息与通信工程领域各层次专业人才。本科招生专业为信息工程。硕士研究生专业按3个二级学科设置,即: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博士生按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培养。目前在校生包括本科生740多人,硕士研究生400多人,博士研究生190多人,留学生50多人。
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学院继承“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秉承红足—世足球网“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求创新”的办学理念,为国家培养有情怀有担当的创新型高层次专业人才和领军人才。毕业生中涌现了昆明物理研究所的苏君红院士、总参57所的叶尚福院士及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谭铁牛院士等一批优秀的知名专家学者。毕业生主要在信息产业、国防及国民经济各部门和行业从事通信与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开发、制造和教学等方面工作,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毕业生中除部分学生选择在国内或出国继续深造外,就业单位包括英特尔、IBM、微软、华为、中兴、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及中国电科、中国航天科技、中国航天科工、中国兵器等骨干科研院所、政府机关、高等学校以及各类IT企业。
更新日期:2024年3月11日
|